年12月18日,四川内江市资中县发生5.2级地震,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8秒后发出地震预警,地震预警进入了公众视野,“跑赢地震波”、“厉害了我的国”这些振奋人心的口号瞬间冲上了热搜。
其实,作为国家预警项目“先行先试”单位,河北省地震局早已为实现地震预警开展了大量工作。年6月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被国家发改委批复后,一支以党员为骨干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河北子项目)团队迅速成立起来,他们与时间赛跑,全力推动地震预警项目实施。
齐心协力,堡垒在项目一线筑牢
地震预警的原理说起来并不难,就是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远小于电磁波传播速度的特点,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可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需要有足够密集的地震监测台站。很明显,彼时我省的台站密度还远远达不到预警技术要求的。
于是,在全省范围内勘选建设符合要求的台站,成为了横亘在冀震人面前的第一座大山。
年过半百的胡斌总工是组里的权威专家,台站建在哪里,踏勘的脚步就走到哪里。10个新建基准站是建设要求最高的台站,每一个胡斌都要亲自到实地进行堪选,在人迹罕至、灌木丛生的半山腰,他跟小伙子们一起将重达斤的设备搬运上去,平整出岩石,架设好仪器,连续看护观测48小时,指标合格后才能选定。“任务再重,技术标准也不能丢”这是胡总工最常告诫青年技术人员的一句话。滦南台观测井翻浆时,现场施工一直进行到半夜。5月的唐山夜晚乍暖还寒,再加上天公不作美,翻浆当天又下起了小雨,施工现场的气温低的连用凉水搅拌的水泥泥浆都腾起了阵阵水雾。一行人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瑟瑟发抖,大家都劝年纪最大的胡总工回去休息。可是翻浆固井是影响观测井施工质量最重要的步骤,不看到泥浆翻出他怎么能放心?施工紧张进行,时间也一分一秒的流逝。不知过了多久,终于上翻的泥浆变成了水泥的颜色,胡总工这才松了一口气。就这样,胡斌同志踏勘了预警项目88个新建台站的备选场地,年全年,累计出差在外超过天,他就像一台全速运转的机器,带领项目高质量推进。
85后青年党员张晓刚是台站建设组的主任,他就像一个大管家,心里揣着台站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从初期勘选、方案设计、工程招标,到中期进场施工、协调管理、通电通网、质量测试,再到后期的设备安装调试及台站建成运行后的抽检、运维等,他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工作任务集中的时候,全省十多个基础不一、进度不同的台站同时开工,基建、施工、设备等各个环节事无巨细、实在繁琐……每天夜里躺在床上,他都要先在心里把每个台盘算一遍,才睡得着。张晓刚每天就在为这些“琐事”奔波着。
预警项目中使用到的仪器设备种类繁多,更有多种新设计的仪器,必须得有人提前熟悉。“我去吧”,还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尹康达主动站了出来,他跑厂家、跑台站、跑培训会,电话沟通、现场学习、自己钻研……最终成了熟知3大类、19种、0余套设备的性能参数和操作方法的仪器百晓生。就是这个瘦削的木讷小伙,跑出了台站建设组最远的路,说了最多遍的仪器性能和安装事项,而他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磨砺了担当,迅速成长为台站组的青年技术骨干。年12月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尹康达同志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
预警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都在各自岗位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项目的招标、采购、合同、支付离不开专人负责;落实各地区台站建设、与当地有关部门跑办对接、解决偏僻新建台站供电等等难题,离不开中心站同志们的勠力同心;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从坝上草原到平原乡村,从渤海之滨到燕山太行,台站建设的脚步走遍燕赵大地,79个基准站,个基本站,个一般站全部建设完成。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带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在项目一线筑起坚强的战斗堡垒。
专业高效,党旗在项目一线飘扬
如果说监测台站是感知大地脉搏的触手,那么省级预警中心就好比是预警项目的中枢神经。可以说,这里是地震预警工程实现快速产出预警信息、精准服务社会的重要保证。
预警中心建设中,硬件环境搭建是基础性工作。为搭建好硬件环境,中心组的各位同志不但需要调研、采购、安装各类路由、交换机、服务器、电源等设备,还要承担新机房建设、旧机房改造、设备搬迁等土建任务。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繁琐过程可想而知,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给核心业务提供稳定运行的环境。
核心机房搬迁升级任务艰巨。这是一个相当庞大、复杂的工程,从前期酝酿到成功搬迁,前后工作持续了将近一年。王红蕾同志是项目组的业务骨干,她给我们介绍说,核心机房搬迁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机房搬迁涉及的设备、业务、系统众多,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二是不能影响到地震业务,所有搬迁流程必须合理规划,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高效完成。搬迁之前,对外,项目组多次与联通、移动、电信三大运营商商讨机房搬迁设备位置、搬迁线路割接方案;对内,又一一和电子政务、科技、预测、应急、前兆、信息、测震等业务系统对接服务器等设备搬迁方案。此外,还开展了室外光缆布设、各楼宇间综合布线、原有机房设备摸底调查、应急预案制定、新机房布局调整、链路测试、设备间线路连接图绘制等充分的准备和论证。
为尽量减少对地震业务工作的影响,机房搬迁工作选在了一个周末。年10月31日早8点,机房搬迁正式启动,“我是党员我先上”,搬迁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各司其职、忙而不乱,遇到重活大家分工协作,遇到难题专家们坐在小马扎上现场解决,累了就互相搭把手,困了就靠在墙边休息会,现场热火朝天。在大家的努力下,监控屏幕上原本满屏红色的中断链路一一变成了绿色,实现了全线畅通。11月1日20点机房搬迁工作全部完成,项目组已连续奋战36小时,割接链路94条,搬移设备余台套,涉及测震台网、地球物理台网、信息网络、电子政务、地震应急等20多个业务系统。项目组成员边鹏飞同志兴奋说:“当时看着这满屏的绿色,怎么就觉得那么赏心悦目!炒股的人都觉得绿色不吉利,我却喜欢得很!”
搬迁完成后,王红蕾给“荡然一空”的老机房拍了张照片,发给同事们说“老核心机房,服役13年,今日光荣退休!”为期一年的准备,奋战两天一夜的艰辛就这样被轻轻带过。
目前,省级预警中心各项建设工作还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未来还会有一系列工程建设的“硬骨头”要啃。但项目组的党员同志始终将党旗插在攻坚克难的最前沿,将带领团队继续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项目建设中,彰显河北地震人的先锋本色!
百日攻坚,党徽在项目一线熠熠生辉
如今,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经入专项攻坚阶段,河北作为先行先试地区,要在6月1日前全面形成地震预警服务能力,“百日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项目组全体成员闻令而动,从局里和各个中心站抽调党员业务骨干,集结出发,争取以最短的时间高标准高质量实现攻坚目标。
又是党员走在最前面。在早春的元氏台,积雪未消,项目组一行三人,拖着几百斤重的仪器,寸步难行。他们灵机一动,从老乡家里借来了独轮小推车,一人在前面奋力拖拉,两人在后面躬身合力将小车推上土坡,他们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的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前行,终于将仪器运送到位。
前些天丰宁县刚刚下过大雪,道路不畅。3月20日,原定要完成两个台的寻北任务的赵鹏和王会芳小组,直到下午3点才刚刚完成了其中一个。而此时坝上草原风雪渐起,租车公司的司机师傅建议说,“下一个台站就不要去了,现在往回赶,到围场县城差不多能赶上饭点。”“不行!必须去!”来自保定中心站王会芳和刚到地震台工作的赵鹏异口同声的说到。“局里就两台寻北仪,我们拿着一个,要是寻北任务的进度耽误了,仪器安装的整体安排就会因为我们被打乱!就算干到再晚,今天的任务也必须要完成!”预警台站的建设要求很高,地震仪正北方位与真实正北方位的偏差必须控制在0.5°以内,手机和罗盘都达不到这个精度要求,所以在安装仪器之前,必须要用陀螺寻北仪确定正北方位。在赵鹏和王会芳的坚持下,他们一行人顶着风雪,驱车向围场县城子乡开进。等到了测试台站,已经是晚上六点多了。两人二话不说,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你寻北,我就测台站地电阻率;你记录数据、画定正北标志,我就测定摆墩的回弹系数。就这样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他们就完成了全部的工作。而此刻,外面的夜幕更深了、风雪也更紧了。等他们顶着大雪回到围场县城,已是晚上九点半。
“百日攻坚”阶段,像这样的建设任务还有很多,党员骨干们不怕苦不怕难,风餐露宿、星夜兼程,用年轻的肩膀扛起担当,让胸前的党徽在项目一线熠熠生辉。
从千里踏勘迈出第一步,到预警工程服务社会,与地震波赛跑,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河北子项目)团队的脚步一刻不也曾停歇。每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始终站在攻坚克难的第一线,用专业和担当践行着地震人的初心和使命,用青春和才干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牢固屏障,为河北省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坚实力量!(河北省地震局陈莹李红梅秦大鹏张幸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