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污染是治标、生态修复是治本。今年,滦南县启动了该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态修复工程,仅春季造林绿化就完成3万亩,远远超过唐山市下达1.2万亩的要求。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资金从何而来,又如何保证成活率呢?
在滦南县姚王庄镇李营村,村委会主任孙志春正带着村民维护刚刚种上不足一个月的新树苗。这些环绕着村庄的“紫叶稠李”在孙志春眼里是景观树、更是村集体的摇钱树。
年春天,李营村刚刚卖出了一批紫叶稠李,获利30多万元。孙志春他们新栽下的树苗,在二、三年以后又可以上市出售。这样一来,植树绿化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而且利用道路两侧和边角地植树不会侵占耕地,实现了一举多得。李营村村民对植树绿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目前,李营村整合村内零散地块50亩种植高档树苗,年可获纯利约万元。在村“两委”的带动下,村民们看到了生态建设的广阔前景,集体投资多万元,在相邻的生理庄、洪庄、刘道口等村流转闲散土地约亩,建起了包括榆叶梅、红宝石、金叶榆等十多个高档品种的绿化苗木繁育基地。
实施环村绿化、改善乡居环境是今年滦南县下达给各村的硬任务。近年来,滦南每年造林都保持在万亩以上,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年年提速。但是,地处平原的滦南,规划可用有林地面积已不能满足造林指标要求,政策规定又不能与粮争地。面对这些难题,滦南创新思路,引导企业从速生林种植转向林果产业。建设中的滦南县现代万亩林果产业园,林果面积达1.6万亩,实现绿化造林投入10.5亿元,并创建成为唐山市第一个林果产业聚集区。
多措并举,激发起滦南上下植树造林的热情。开展国土绿化三年行动中,滦南明确实施通道绿化、环城绿化、铁路水系绿化、环村林及村村通绿化、特色果品建设、森林村镇建设、环企绿化和城区空间拓展等八大绿化工程,全力以赴推进植树造林,县域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提速。
按照规划,到“十三五”末,滦南县将新增造林面积4万亩,完成示范村绿化50个、推进村绿化80个,森林覆盖率达到32%,果品年产量保持在18万吨,林业总产值达到11.9亿元以上;加强森林湿地资源保护,确保湿地面积到年保持在.5公顷不下降,牢牢守住生态红线,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维护全民环境权益。
(滦南县委改革办供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