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鼓词宗谱》记载:明末清初留说书,乾隆六年立门户。民间说书艺人分梅、清、胡、赵四大家族,乐亭大鼓隶属“清门”,号称清音子弟,其宗谱为十代,即“玉”、“月”、“和”、“德”、“来”、“学”、“文”、“智”、“华”、“开”。第一代张玉琢,第二代刘月明,第三代温和卿即温荣。虽然自温荣进京献艺才得以使乐亭大鼓正式定名,但温荣仍沿袭门规,使乐亭大鼓一脉相承,至今已传至第八代。
?温铁板?
约在清乾、嘉年间,初步形成了乐亭大鼓的板腔雏形。清道光三十年(年),乐亭著名说书艺人温荣发现了铧翅的清脆音响,并磨制成了第一副铁板。经过一番摸索苦练,又制定了持板、击板的方式方法。次年,他以铁板取代了木板,于是演出场面为之一新,震惊行内外。因用铁板大大优于竹、木板的功能,颇有欣耳悦目之感,故人送温荣外号“温铁板”。
“温铁板”温荣温荣(-),字福山,,艺名和卿,绰号温铁板,祖籍乐亭县城北温庄,后徙居新寨镇。自幼酷爱说唱艺术,小时曾去东北习商,不久弃商归里正式投身说唱生涯,拜师刘月明学说木板(竹板)书。潜心钻研,技艺日增,年首创以犁铧铁板代替木板击节,效果很好,由是“温铁板”之名大振。不久随庙上村崔八厮进京为恭亲王室献艺,恭亲王看后大为欣赏,当即赐坐封了顶子。当恭亲王问到这叫什么名称时,崔、温一时语塞,说就是我们家乡最流行的调子,叫乐亭调。王爷说,啊?哈哈!什么乐亭调,叫乐亭大鼓嘛!恭亲王亲自定名“乐亭大鼓”。于是乐亭大鼓从此有了正名。消息传出,一时间轰动了京城曲艺界。有人登门拜师于温铁板门下,有人求学解惑。北京鼓界大王、著名京韵大鼓艺人刘宝全的叔父刘德海亦曾投师于温铁板门下,刘受益匪浅。
改良
温铁板从北京回乡后,全面改制定型板、腔、道(具)、器(具)等。板式分三种,即大板、二性板和三性板。腔亦分三类,即中流水、慢流水和紧流水,运用两个宫调适度行腔。板为钢制半月形,长四寸五分。鼓扁而圆,鼓面六寸四分,厚二寸四分。鼓箭为木制小棒,尖端略细,长七寸二分,鼓架由六根箭竹交错支起,高三尺二寸,琴杆长三尺七寸。
承前启后
温铁板的一生,对乐亭大鼓的承前启后,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选拔、培养的门徒多有建树,大有贡献。主要弟子有陈活埋(继昌)、齐祯、陈俊山、戚德旺、王德友等,其中陈活埋、齐祯、戚德旺的影响较大。陈活埋、齐祯等人继承了温铁板的遗志,完成了其未竟的事业使乐亭大鼓臻于完善,由曲牌体发展成为板式变化体。而戚德旺为滦南人,王德友为柏各庄人,使乐亭大鼓向唐山一带流传起了积极的作用,并对乐亭大鼓做了进一步的改革发展。
乐亭大鼓《马前泼水》崔成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