倴城镇东八户村,是一个具有近口人的较大自然村。自明朝永乐年间()建村以来,历经多年的风霜雨雪,见证了朝代的变迁,战火的洗涤,祖祖辈辈的村民,勤劳耕种,建设家园,把一个古老的村子,建设的越来越完美。今天,探究一下村内原有的文物古迹,缅怀一下祖先的伟绩丰功,对于后代也是一个提示和教育。
古代遗址。在年由县文管处、县文管所,在村东北名叫“杨北上”的高岗沙地上,发掘出一处古代遗址。其中发现加砂红陶、加砂褐陶、盆罐碎片。纺轮2件,网坠4件,石斧5件,石刀6件,研磨器1件,石制网坠1件,砺石2件,环齿行器1件,经专家鉴定为汉代文物。从这里可以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东八户村附近,就有了人类的社会活动。
石臼。石臼俗称石窝子,是古代先民磨制谷粮的一种工具。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人类就开始用石制工具砸、捣,研磨药材、食物等。到了秦汉时期,开始了用石臼配合磨棒加工粮食。因为生产出来的谷物,都带有一层糠皮,在食用时很不好吃。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摸索去除谷物的糠皮方法,这样就兹生了利用石臼和石棒或者木棒的碰撞、捣摩活动。尤其到了汉代以至辽金时期,大量的使用这种器具。东八户村的这个石臼,笔者幼年时期就存在于村东头的张玉清(早已过世)的门前的道旁。它浑厚光滑,高约30公分,长、宽约20公分,当中的臼窝内径10来公分,为砾岩石制造。臼窝表面圆滑,工艺十分精细。现在仍然存在于原地,只是倾斜在地面,旁边一个角不知何时被何人砸掉,痕迹还相当清晰。由于疏于管理,旁边堆有碎石乱砖和杂草,看了实在令人嘘唏不一。
古槐。这个村的古槐,原本有八棵,坐落于村子的四个段落,以东西走向的街道为界,路南路北各有四棵,且相互对望。笔者幼年时,从西往东数去,依次是路南的王贵祥家门口、老官房子(原大队村址)跟前、韩有文家门口、张玉清家门口;路北的王天序家门口、王占亭家门口、王瑞珍家门口、谭永明家门口。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古槐历尽沧桑,经过风剥雨噬,已有6棵被砍伐或者死亡,现存的就是王瑞珍家和张玉清家门口的两棵,还顽强的生存着。这两棵古槐,尽管老迈沧桑,腹心空旷,但顽强的生命力仍使它们枝繁叶茂,挺拔生长。还有就是王天序家门口的那棵,虽然老树身早已荡然无存,但老根子滋生出来的两股新树,在主人的照料下,也旺盛生长起来。(上述的树木主人,俱都早已过世)。
据研究分析,这八棵古槐,全系祖先从山西移民过来时,带来的幼树进行栽植而成。原因之一,就是当时来的八户人家,正好栽植了八棵,不多不少,一户一棵,是有人居住就有槐树的象征。同时,又因为国槐是个长寿的树种。俗话说,“千年柏,万年松,不如槐树歇歇工“,意思就是,松柏在生长初期,槐树早已提前长着了,意在更加长寿,也预示着在这里的村民健康长寿;二是20年前,王天序老人年已98岁,有人曾和他问过门口的槐树何时所栽,据当时的他讲,小时候听他爷爷说过,门口的老槐树,早已存在,具体什么时候,并无记载。如此算来,村庄是明朝永乐二年()移民过来时建立,按着有村就有树的推断,老槐树树龄已有多年了。
庙宇。东八户村原有三座庙宇,分别是:
老爷庙,即关羽庙。坐落于村子当中南面。大庙坐北面南,三间正房的空挡。外面青砖灰瓦,斗拱飞檐,横陈瓦脊。里面的正面是一个关羽塑像。塑像威严肃穆,坐于虎位上的关羽,脸如重枣,丹凤美目,卧蚕浓眉,颌下三绺胡须在胸前飘洒,右手托髯,左手捧着一部《春秋》凝神在读。下面两员大将侍立,左面的周仓,容颜黑黝,手擎着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右首的是义子关平,面目清秀,手扶佩剑,目光炯炯。解放前,这里香火旺盛,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关羽的寿辰之日,人们都带着猪头三牲和酒菜,到庙里进行祭祀。平时也是常有人员来烧香上供,讨要圣水,祈祷平安吉祥。
龙王庙,坐落于村子南面,面向南部的低洼地带。因为过去长闹水灾,在清朝末年,由村里的大户合资兴建龙王庙,目的为了能够镇住兴风作浪的水怪,避免水灾祸害村民的生命财产。到了解放初期笔者记事之时,此庙已经冷落颓废下去,只剩下三间陈旧的瓦房,时间不久,就被人们拆毁,只剩下了一座废址。
五道庙,坐落于村东头张玉清家门前的路旁。规模不大,房子低矮陈旧,在笔者幼年时里面灰尘遍地,一片狼藉,放着发丧人的大扛、小杠等物件。进到里面,孩子们都有一种惊悚之感。原因就是村里谁家死人之时,不论什么钟点,都要排着队往这里来“送纸”。送纸的人们喘着白布孝衫,带着孝帽,边走边哭,哭声悲切,震人心扉。倒得庙门前后,就点着带来的纸钱,烧完后再排队哭着原路返回。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高级合作社时期,被村人拆毁,以后再也没有重建。
精彩回放:张浩洪古迹寻踪——倴城街上拴马桩张浩洪
滦南县倴城以北“一溜十八泡”村名来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