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缘
——追念县诗词楹联学会顾问张廷善先生
戴成龙
第一次看到“张廷善”的名字,是在年滦南县迎春征联揭晓榜中。他以“粮盈车,果盈车,新村人家意如春,春风得意”对“金满枝,银满枝,古城大地花似锦,锦上添花”。对句意境大气,结构工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以后,在多年的征联中,总能看到他的名字。心目中,他是一个楹联专家、获奖“专业户”。
年滦南县诗词楹联学会成立,我被邀为理事。大会推举张廷善先生为秘书长,这是我与他的首面之交。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与他停留在相识并无交流来往基础上。但每每被他精彩的联句感染,心佩服得五体投地,嘴送出的声声赞叹。
年征联,先生以“开岁远瞩,前倾帅旗,后推劲旅,上秉国策,下顺民心,沿海县昼夜腾飞,黎庶雀跃,旧镇展新容”完成了“新春纵目,东伸铁轨,南展长街,西拓市场,北开环路,中大街层楼叠起,商贾云集,古城添秀色”的对句。其句展现建设成就,歌颂改革开放变化,让意境升华,足见先生驾驭文字的基本功。
年,张先生用“喜对应对,对对新词,对景对情,相对趣成”完成“文联征联,联联雅句,联古联今,珠联合璧”的对句。出句“联”字重叠,词性不断变化,对句“对”字一样做到此点,结构工整,意境升迁,与出句般配,相得益彰,确“珠联璧合”。张先生的联语,令人一次次叫绝,让人一次次叹服。
《古城文苑》小报上,专为他开辟了“汉字趣解”栏目,使我有机会读到了他更多的文字。他把汉字拆后别解,形成文章,独具一枝。时像童话,勾画出幅幅生动有趣的故事;时像杂文,匕首般的褒贬时政;时像科普文章,诉说汉字的精深博大;时像诗歌,抒发自己内心的丰富情感……
与廷善先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是在年县迎春征联颁奖典礼上。会前,他持获奖名单找我,“你是戴成龙?”“是!”“你的一副获奖联,稍显瑕疵,揭晓前能否做做改动?”他摊开名单,接着说,“出句‘子夜子时,玉鼠叩开丙子门,门对一条康庄道,你对‘亥岁亥辰,金猪撒下乙亥锦,锦搭万座致富桥,用锦搭建的桥岂不是一座窟窿桥吗?”经他这一问,顿感我对句的失当。脑子高速运转,寻找“拗救”办法。“锦”乃装饰物,并非建筑材料,那就将“搭”字换成“臻”或“妆”吧。那次修改,对我触动很大。张先生宁担“犯规”之嫌,但不忘追求艺术的完美。
与廷善先生成为朋友,是从年诗词楹联学会换届开始的。此次换届我接替他秘书长一职。晚年的他,身体多了病疾,活动多了障碍,他是《古城文苑》供稿者,我主动担起他的“通讯员”,每次将他的稿子取来,出版后将样刊送他。另每年迎春征联前,我先征求他的意见,调他出题作句,而能让征联题目生彩。
每去他家,他总是抱书阅读。他喜欢诗词,书橱里积攒了大量诗词书籍。他读的诗数量多背得熟,曾满有信心地说“假如自己年轻,一定报名挑战中国诗词大会”。有段时间,痴迷作集句诗,即摘引古人诗句,重组后构成表达内心情感的新诗,创作百首之多。他写诗,见景生情,记录生活,抒发心情。春天赏光的北河边,“长虹两侧明珠现,赏奇葩,目瞪神炫”;夏天休闲的院子里,“悦目怜怜,惬意遂,苦瓜凉拌,何必虾肥”;秋天赏景的大街上,“欢腾关切,牵挂慈爱,目镜明达心境”;冬天晚读的夜灯前,“口默念击桌案,冷热不知倦”……
廷善先生年轻时喜欢扭秧歌。他表演的“骑驴小出”是当地出了名的。“小媳妇”的角色塑造极佳,扮相靓俊,神态逼真,把个新过门媳妇的害羞、矜持、宭态、骚弄……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掌叫绝。上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学者曾专程拜访于他,并为其表演的“秧歌小出”全程录像,带回本国,学习研究。
他喜欢探讨汉字起源。年,听说河南汤阴建了“汉字博物馆”,便两过黄河参观考察。一个个汉字符号,让他着迷,仿佛黏住双脚,不能挪动,进去就是一天。他对汉字的痴迷,引起博物馆馆长、汉字研究学者唐汉先生的注意,主动上前搭讪。唐汉先生听说他喜欢汉字研究,仿佛遇到“知音”,感动之情溢于言表,于是将自编的《汉字密码》一书送他。廷善先生沥血呕心,将精力倾注于汉字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汉字趣解》,被语文出版社相中,要免费为其出版。草样出来后,遇出版社整顿改制,憾未发行。每谈及此事,他的脸上总是流露出丝丝叹惋。
他喜欢书法,常把诗作以书法形式展现出来,亲裱亲挂,让家人看,让朋友看。描写妻子的《浣溪沙》,用篆体书法,通篇表达对妻子的爱。他的妻子是贤惠勤劳的农家妇女,一日三餐,周到伺候;一年四季,形影不离。从廷善先生的交谈中,总能找到对妻子的满满称赞。
他喜欢灯谜,喜欢猜也喜欢制。改革开放初,县文联举办的猜谜活动上总有出自于他手的谜作。用谐音格作的“车拉散化肥”猜村名“吴戴庄”;用别解法作的“悟空上天住在哪儿”猜村名“马官寨”;用正解法作的“化不了”猜镇名“长凝”;用抵消法作的“妇女节”猜滦县地名“横山”等,都极具趣味,令人咀嚼。刚退休时,常借QQ群,集聚人气,自制谜作,娱乐大众,娱乐自己。
晚年,他信佛参禅,研究经典,帮人翻译了大量佛经著作。他在住室的另一间屋子,制作了庙宇沙盘,起名“养心堂”,配梵音香烛,自拟法号,将自己置于清净之所。
得知他驾鹤西去的消息,已过了“一七”。他对这个世界看得再透不过了,知道自己终将去往那个“极乐世界”,便提早准备铺平通往西天的路,拔得了生死本根,积满了厚德厚恩,去享那无劫无痛之寿。但愿张廷善先生在另个世界继续吟诗作对,咬文嚼字,挥毫弄墨,参禅悟道。
完成此文时,正逢廷善先生的“五七”之日,以示追念!
张廷善(--),滦南县倴城镇西北街人,原倴城镇机关干部。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滦南县诗词楹联学会创建人之一,曾兼任滦南县诗词楹联学会秘书长。致力国学文化,多从事诗词楹联创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