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故里见闻

评剧故里见闻

文/金宁

“新明评剧团”团长姚新明

春季里风吹万物生

花红叶绿草青青

桃花艳梨花浓

杏花茂盛

扑人面的杨花飞满城

……

这熟悉的歌词伴着优美的音乐从“新明评剧团”排练大厅内飘出来,听醉了朵朵白云,听醉了天空中捉虫的燕子,听醉了在附近树荫下乘凉的人们……

挂在演播大厅门口外“新明评剧团”牌子上的五个正楷大字,是“月明珠”曾外孙、现任中国评剧院生角儿张超群先生所书写,整个大厅占地面积多平方米,是由钢架和保温板所搭建。

“新明评剧团”是滦南县程庄镇汪庄一村村民姚新明(年生人)一手组建起来的,排练大厅也是他在自己的一处宅基地盖起来的,全部设施费用都是自己掏的腰包。厅内,西面是排练舞台、灯光、布景、音响设施齐全;中间是伴奏人员的场地;南面靠窗户是演员休息的座椅;东面临墙几排椅子则是观众的坐席。一年四季常备矿泉水、茶水供大家免费饮用。

因是业余剧团,所以演职人员可以随来随去,这样既保证了农民的春种秋收,又丰富了老百姓的业余生活。但有一规定,就是每逢汪庄的集日(农历逢五排十)下午两点,所有演职人员必须到场排练节目。

演员老中青都有,其中除了本村和“月明珠”故乡胡家坡的十几个演员外,时常还有宋道口镇南套村、滦县张各庄等地的评剧爱好者前来助兴。为了评剧的传承和发展,原滦县评剧团板胡琴师葛志安不负恩师(任善庆)临终前的嘱托,不顾83岁的高龄,从倴城住宅骑着电动车奔赴10公里的路程,总是第一个到达演播大厅,在他的教授下,培养出了一个比较正规的拥有10个人的音乐团队。

“新明评剧团”除了排演老一辈艺术家流传下来的经典剧目,还自编自导在新农村建设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和党的惠民政策。节目排练好后,就去本镇各村巡回演出。年10月1日和中秋双节并至,此时新冠疫情已经缓解,“新明评剧团”来到川林乡敬老院慰问演出。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出演了《花为媒》《刘巧儿》《秦香莲》《小姑贤》《杨三姐》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片段和唱段,还为老人们奉上了自编自导的《农家乐》和《爱的奉献》两部小短剧,让老人们在开怀大笑中度过了一个有意思的节日。

当问起姚新明组建评剧团的初衷时,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评剧这门艺术,七八十年代就经常骑自行车去县城观看“滦南县评剧团”演出的各种剧目。那时候只顾欣赏,不知道评剧来源于何处。后来听人说评剧发源地就在本村南两华里的胡家坡时,他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其中的道白都是自己的家乡话呢。结婚后由于要养家糊口,除了经营自己的几亩责任田外,还外出做些小买卖,就很少有时间再去看评剧演出了。随着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人们盖起了新房,买上了轿车,但赌博也盛行起来。他看着那些因赌博输得倾家荡产和妻离子散的人们,既心疼又无能为力。此时已经63岁的他已经不用再去外出奔波挣钱,唯一的任务就是在家接送孙女上下学,其余时间无所事事。年,胡家坡成立了一个业余评剧团,因他会拉胡弦,就被请去当了一名琴师。可好景不长,由于剧团里个别人挑头闹事,刚成立了一年多的剧团就宣告解散了。

姚新明回家后就跟老伴儿说起这事,老伴儿说,你既然喜欢这个,干脆就自己弄一个吧。他一拍大腿:对呀!虽然评剧发源地是胡家坡,但全国各地都有剧团啊,我自己成立一个又何尝不可呢?有老伴儿的支持和葛志安的肯定,还得到了原演员们的赞许,他立刻着手把原来临街的院墙拆掉,花5万多块钱盖起了一处三间通透的排练大厅,于年底就正式开始使用了。

两年的排练和演出,姚新明的初心没有白费,在陶冶人们情操的同时,也把部分沉迷于赌博的人吸引到了排练厅,能容纳60多人的厅内有时竟然挤得水泄不通。

日前,“新明评剧团”演职人员们立誓不负众望,决心把评剧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创作出人们更加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以报答观众的厚爱和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

滦南金宁

谢谢打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annanzx.com/lnxxx/1456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