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家乡老字号

白癜风是怎样得的 https://m.39.net/pf/a_4793729.html
                            

漫谈家乡“老字号”

文\戴成龙剪纸\蒋风山

“老字号”带着历史和文化的优势,跻身于茫茫商海,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置身于民间老工艺、老产品、老作坊的氛围和魅力中,乃人生之大快。河北省文联、河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组织评选中华老字号,我县有13个项目成功入选,荣膺“燕赵老字号”称号。欣喜之余,盘点这些老字号,也不失为一快事。

人生,无非吃穿住行。家乡的“老字号”,也和全国各地老字号一样,分布于各个行业。入选的“燕赵老字号”,其中食品类占了一半,亦见“民以食为天”之真谛。

先说说“永盛栈糕点”。民国初年,司各庄姚氏家族的姚堂,带四个儿子闯关东,各自学得面点绝活。日侵东北,父子返回故里,在家乡司各庄挖井造房,经营餐饮。诚信的经营理念,让“永盛栈”日益兴隆。特别是三子姚金的糕点绝活,原料讲究,技法繁琐,口味独特,响誉京东。时有“不吃永盛栈,司集算白赶”之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姚家糕点生意未断,到姚树文这辈,已是第四代。据说著名的北京“稻香村”,有好几样产品是从这里学走的技艺。走进“永盛栈”糕点厂,参观一下现代化生产线;再走进厂内博物馆,触摸一下不同时代的生产工具;再听听厂长姚树文滔滔不绝的感慨陈述,会让你心灵得以慰藉,魂魄得以洗涤,境界得以升华,让人体内充满甜蜜、填满幸福。

再说说“宋家炸糕”,宋家炸糕本无名号。宋道口村宋家有炸糕的绝妙手艺,祖辈靠走街串巷、赶集上店售卖,人渐以“宋家炸糕”称之。宋家炸糕,不知源自何年何代,凭宋卫华记忆能上溯四代,算来有余年。炸糕,是冀东民间节日食品,春节家家做食,唯宋家炸糕另起特色,甜香温柔,脆嫩别具。宋贵方曾在“京东第一大户”之称的乐亭刘家做饭,其炸糕技艺,深得刘家喜欢。到宋元平这代,承续传统中又自行揣磨,以黄米、粘高粱作原料,粗粮细作,更受百姓欢迎。到宋克让这辈,仅凭炸糕一技便救活了乐亭、滦南两个国营饭店,同时让“四部饭店”成为滦南的品牌。他在乐亭“国营七部饭店”所炸制的油糕,上了许多国家领导人及国际友人的餐桌,客人在领略大钊精神宴的同时,也享受了冀东炸糕的独特美餐。

再有“八户粉条”。加工粉条是八户村人的祖传生意,因而以地得名。该村坐落于风景美丽的溯河西岸,沙质土壤,适宜红薯生长,加之四季分明、雨量适中的气候,让这里的红薯所含淀粉丰富。一二百年来,农民以加工红薯粉条为生。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和时代变迁,当年漏粉的热闹已不复存在,但王尊久一家仍旧没脱离祖业。走进王氏粉坊,传统技艺再现。繁复的工序中,仅打芡一项,就令人振奋的。他光着膀子,轮着拳头,在又圆又大的瓷盆中,将淀粉踹成面团。那面团软而不黏,黏而不粘。再拽成一个个小面团,放进漏勺,连续拍打。那声音令人醉,惹人奋。接着便是根根永不折断的丝线淌入热气腾腾的大锅中。让人看到农家对美好生活的期冀。

那“闵庄陈醋”,更是陈香四溢。都说“天下陈醋莫过山西”,然而闵庄陈醋不仅源于山西,而且高于山西。闵庄先民从山西迁来,把酿醋技艺带过来,所酿陈醋却不受本地欢迎,很是愁闷。他们见本地盛行熬糖稀、切糖瓜、蘸糖板,于是改用以糖稀作原料酿醋。糖稀醋,酸中有甜,甜中得酸,一投市场,竟受青睐,至今传承数百年。说起闵庄糖醋,笔者想起岳庄一同学,每次来家串门,都以闵庄醋为礼,以至我对闵庄糖醋生发特殊情感。凡有机会路过坨里,少不得闵庄走上一遭,一进闵庄,满街飘香,令人不吝呼吸;一进作坊,目睹勤劳,令人难舍醇厚。买两瓶拎回,生活仿佛再不缺滋味。

“南堡虾油虾酱”,也算是一绝。“一方水土一方俗”,沿海一带,虾油虾酱是家家餐桌不可或缺的食品。虾油虾酱,已有两三百年历史。渔民一年四季与鱼虾打交道,对味道极为敏感,保存味道就是保存收获。炎炎夏季,鱼虾容易变味,先人则发明了保存味道的另一种办法---制做虾油虾酱。将海鲜洗净,放入瓷缸中脆渍发酵,再将析出的汁液进行熬制,得到味道鲜美的虾油。那虾油,色如芝麻油的暗淡,澈如茶水的稀稠,然而香却是百味中最占头筹的那种。餐桌上有了虾油,不愁生活没味道。家乡人会吃,吃出了味道,吃出了花样,吃出了传统,也吃出了文化。

会吃的民族定是能干的民族。盘点“燕赵老字号”,劳动工具的制作占相当部分。家乡人是如何制造工具的呢?

不能不说的,当是长凝大笤帚。我县长凝镇加工笤帚的手艺人,将收获后的高梁秸梢,用专用工具编织捆扎,便做成了农家打扫、清理、洗刷的清洁工具,名曰笤帚。长期加工中,向美观转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凝笤帚”。建国前,农民自家作坊,换些零钱,贴补生活。生产队时期,多村出现规模化生产,增加集体收入。改革开放,出现笤帚专业户。长凝笤帚让人们生活多了清洁,多了情调。

还有宋道口的钢锹。自古宋道口及周边时兴铁器加工,民国年间,“铁匠铺”多达数十家;大跃进年代,尽管钢铁资源匮乏,“宋道口铁匠铺”仍立而不衰。所产锹镐锄镰等农家工具,以“钢硬刃利”扬名,方圆百里得知。人民公社年代,傅有兴当修造站站长,自己动手缠电动机,替代手工锻打,提高了效率。改革开放,子承父业的傅长治开起个体锹厂,日渐兴隆。一花引得百花秀,在当地形成产业群,产品销往世界各地。钢铁里站起的宋道口人,以坚硬脊梁担负起“中国钢锹之乡”的美誉。

意志是铁打的,可身体是肉长的。家乡的祖先,更重视身体健康,他们在奋斗不止的生活中,寻觅着一剂剂良方妙药。

“万坨烧伤”老字号,是由西万坨村倪氏家族创建的。倪东明于热河大学毕业后,摸索出一套治疗烧伤疮疡的“倪氏方剂”,投入临床,疗效极佳,在缺医少药的上世纪四十年代,极受百姓推崇。倪旭明于齐齐哈尔医科大毕业后,续承“倪氏方剂”,完善方子,提升救治效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倪树明自学中西医理论,再承基业,奠定“万坨烧伤”的金牌子。进入新世纪,医科大学毕业的倪万秋,注册“万坨烧伤专科”,让“万坨烧伤”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字号。当你看着一个个烧伤者拖着胶黑躯体被抬进时,心中是无限惊惧。当看到病人带着完好肌肤从这里走出时,心中充满的不仅仅是对愈者的爱,更是对妙手点春医者的敬。

“万巨牙科”前身是民国年间的“张氏镶牙”、“张可定镶牙馆”。张连生12岁就被做郎中的父亲送到滦州学镶牙,学成于年,在柏各庄开“张氏镶牙馆”。医技高明,名震乡里。百姓唤其“张可定”,于是店号改成“张可定牙馆”。张万巨亦从12岁承父业,“公私合营”时“张可定镶牙馆”归柏各庄卫生院。年退休的他,在倴城开“万巨牙科门诊”。张卫华续承祖业,注册“医院”。今张天棋注册为“唐山医院有限公司”。四代传承,恪守祖训,求品保信守德,成医院。

祖先重视吃好、干好和身体好,但他们的内心世界,从不会缺乏追求快乐和美丽。

“孟各庄蒙鼓”,让生活添色彩。孟各庄蒙鼓技艺不知始于何年,可知的是从孟令云能上推四辈,算来至少始于道光年间。孟宪富当为首代,他自幼好乐,喜欢秧歌、皮影、听书,看到艺人敲板击节,受到启发,萌生蒙鼓念头。到孟凡兴已第三代,凭天生耳音,可判断鼓面拉伸强度,人称“鼓音王”。孟令云是第五代,成了省级非遗传承人。孟家鼓为百姓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抗战,孟家鼓滞销;解放战争,孟家鼓热卖;抗美援朝,孟家鼓带到朝鲜;“文革”,孟家鼓遍布宣传队……走入孟令云家,一院子蒙鼓工具、半成品和成品,刀剪斧锤锯多达百件,手鼓书鼓腰鼓板鼓多达数十种。孟令云忙碌着,最令人难忘的是踩鼓,蒙完皮,隔段时间,站上鼓面踩踏,让牛皮松下来,再拉紧。踩鼓拉面,需要的是力量,需要的是技巧,生活的美好和谐就是从这力量和技巧中迸发出来的。

“乐华猪胰子”,是家乡人求美的象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猪胰子盥洗的记载:“十日内面白如雪,二十日内如凝脂”。乐家猪胰子始创人乐达庄,系小坡子村人。他自幼好学,对中医药颇感兴趣,拜师学医。一次随师治病,见王室家族用“澡豆”护肤品,了解是猪胰子做的,归来后潜心研究,制成“猪胰子”。乐家五辈靠制作和销售猪胰子传至今日。几代人秉承“同修仁德良心经营”之训,使乐家猪胰子经久不衰。透过乐家猪胰子传承历程,让我们看到了家乡人对美的追求,对幸福的追求。

“老字号”,能舒人心,能安人灵。在商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珍惜和保护好“老字号”,让文化能得以传承,让诚信得以接力,让传统得以弘扬,让坚韧得以持久,让精神得以永存。

作者简介:

戴成龙: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北作家协会会员,滦南县诗词楹联学会秘书长。

蒋风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河北省民间一级工艺美术家;唐山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唐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滦南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研究会副会长;滦南县剪纸艺术协会副主席。

原标题:《漫谈家乡“老字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annanzx.com/lnxxx/1681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