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狗年六月廿六),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
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
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
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远山秋云乍起,平野渐次苍黄。
小院瓜熟蒂落,手边一茶微凉。”
立秋代表天气不热了?
古人认为“立秋”节气表示秋天开始。但从气象标准来看,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的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
俗话说“秋后一伏热死人”,即“三伏天”中最热的“末伏”还在立秋之后,因此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尤其是南方部分地区。
不过立秋过后,天气虽依然“闷热”,但是早晚和午间的温差会变大,因此早晚需注意添加衣物。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二候“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三候“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习俗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称水
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
吃鸡蛋
立秋这天,一些地区有吃鸡蛋、桃子等习俗。鸡蛋不伤脾胃,婴幼儿、孕妇、产妇、病人等都适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个比较合适。
称人
即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来检验肥瘦。如果称出来的结果是瘦了,那自然要借着“贴秋膘”的名义大吃大喝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