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灯呈新影隔帐演悲欢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一种拥有千年历史的戏文演绎形式。作为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它融绘画、刻纸、说唱、戏曲于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中国各地的皮影戏演出,形式丰富多样,地方性唱腔异彩纷呈,操纵表演更是各有绝技。正所谓“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艺人用一双灵巧的手,赋予了影人灵魂。拿线艺人在演唱的伴奏中,能把将帅的威风、旦角的稳健、文生的潇洒、武生的阳刚、老生的苍劲、丑角的诙谐操纵得恰到好处。而通过三五位艺人的操纵,人间的悲欢离合,沙场上的金戈铁马和佛魔的出神入化都在灯影中的幕布上一一呈现。“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面哈哈笑。”在河北唐山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则谜语。熟悉皮影戏的人都知道,这则谜语形象地描绘了皮影戏:灯火朦胧,人影绰约。唐山皮影戏,以唐山地区滦州、乐亭一带的语言音韵为音乐特色,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小的剪影,经那一双双巧手摆弄,在方寸之间演绎出人生百态。光影幻术千年演绎中国皮影戏历史悠长,其起源最早被追溯至一个被载入《汉书》中的故事。“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西汉杰出音乐家李延年所作这首《李延年歌》曾在一次宫廷宴会上让汉武帝闻之而动心。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听后不禁感叹:“世间哪有这样的佳人呢?”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就推荐了李延年的妹妹。汉武帝召来一见,果然妙丽善舞。从此,李延年之妹成了汉武帝的宠姬李夫人。可惜红颜薄命,李夫人盛年而逝,汉武帝哀伤不已,整日郁郁寡欢。汉武帝听说方士齐少翁能招魂,于是在夜里点亮灯烛,设了帷帐让他作法。李少翁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隔着帐子,汉武帝看到有美人像李夫人的模样,却不能近前端详。汉武帝愈益悲感,为作诗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婀娜,何冉冉其来迟!”并“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戏剧史家们关于皮影戏最初的传说也追溯至此。宋人高承在所著《事物纪原·博弈嬉戏·影戏》中载:“故老相承,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使帝他坐,自帷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历代无所见,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在唐朝中晚期或者稍晚的五代时期,皮影戏开始被佛教用来宣传教义,即院中的俗讲僧在超度亡灵的时候,会用影人来表现死者的灵魂。到了宋朝,皮影戏才成为人们的一种娱乐工具。这时候的皮影与说唱艺术相结合,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市民文艺方式。事实上,“影戏”之名最早也是见于宋代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宋代皮影戏的繁盛在多部文史典籍中都留下了文字记载,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京城里面“瓦肆”很多,“大小勾栏”有五十多座,“可容数千人”,演出的“百戏”剧目不可胜数,其中就有专门演皮影戏的场地。逢节庆日,“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南宋周密所著《武林旧事》中也记载,京城临安(今杭州)“元夕……一入新正,灯火日盛……自此以后,每夕皆然。姜白石有诗云,‘灯已阑珊月色寒,舞儿往往夜深还。只应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接着叙述道:“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此类不可遽数也。”当时,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弄影戏艺人有20余人。当时的市井上还有专门“镞影戏之小经纪”和皮影团体。《武林旧事》中记载杭州出现了名为“绘革社”的组织,“绘革社”里有负责专门刻镂影人的“镞影人”。宋代无名氏所著《百宝总珍》记载,南宋时杭州皮影戏班使用的影箱—“影壳篓子”里人物分大、中、小三种,影人的头、身、脚要分开存放,准备随时调用。一个皮影戏班“有人头一千二百个,大小影身一百八十身,杂使公、茶酒、马车共计一百二十余件”。这时皮影戏的道具材料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皮影材料最初用纸来雕刻结缀,后来出于避免损坏、长期使用的考虑,才换成了皮革,出现了现在常见的皮影。人间百态文史留名宋以后皮影从城市流传到农村,明代的大移民使皮影传播更加广泛,随着人们定居下来,皮影戏地域特征逐渐明显,流派渐渐形成。清初,皮影戏的发展达至鼎盛时期。当时的官邸王府、豪门望族、乡绅大户等有钱有势的人都会以请名师刻制影人,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都非常流行皮影戏,皮影戏班也是层出不穷。到了过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等重要的喜庆日子,都会出现演皮影戏的戏台,有些皮影戏还是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者连续演上十天半个月才能演完。皮影戏能够传承千年,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具有极强的故事性。皮影戏擅长讲述历史兴衰、英雄功绩。元末明初杭州文人瞿佑在文言小说《剪灯新话》中说:“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楚汉之战》《三战吕布》《赤胆忠心》《包公案》都是常演的剧目。皮影艺人还会根据现实生活创编新故事。唐代元稹《灯影》云:“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在元稹的时代,人们已经用皮影戏的方式来演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一张牛皮道尽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皮影制作追求惟妙惟肖。雕刻人物时,男性角色是“眼眉平,多忠诚;圆眼睛,性情凶;线眼睛,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雕刻时还要通过特殊的刻法区别人物表情,“若要笑,嘴角翘;若要愁,锁眉头;若要凶,圆眼睛;若要善,眉目展”。演出的影台子,先用木棍绑起四个支架,然后用木板铺成平台,台板用竹竿支起篷架,前台边缘装放一长条桌形案板,案上装起影幕,再用幕布蒙遮呈尾状。台内演影时,拿线的演员把影人、景物贴近窗幕,摆放到一个适当位置,用灯光将影照射于窗幕,再按剧情进行操作、配音。人们可以自由在台前幕后观看演出,幕前的精彩和幕后的手舞足蹈、上下翻飞,真是一种独特的观看体验。皮影戏场子虽小,天地却大,一个皮影艺人,加上简单的皮影道具,就可以调动千军万马,穿越上下五千载。优秀的皮影艺人不仅要会表演,而且是一人多角。如果有多人出场,就要有多种声音:武将说话是虎音,带着刚烈;军师说话带着鼻音,给人深思熟虑的感觉;小生说话婉转动听,丑角说话幽默滑稽……武打场面,紧锣密鼓,枪来剑往,上下翻腾。文场上还要展现出弦乐与唱腔的配合,要做到曲调优美,韵律和谐,婉转动听……“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其能幻千年陈迹,亦可聚万古奇情。”一面白色幕布,一张案板,一束昏黄的灯光,一抖一动间,对话谈吐中,皮影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灵动,表现出人生百态、历史沉浮。陕西皮影、潮州皮影、北方皮影是中国皮影戏的三大流派。滦州皮影是北方皮影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唱腔效果配合唐山方言,掐着喉咙演唱皮影戏别有一番韵味。滦州皮影,因起源于河北滦州,故名。滦州一带(滦县、滦南、昌黎、乐亭等县),在唐尧时属冀州,禹舜时属幽州,商时属孤竹,秦时属辽西郡,汉时属右北平郡,至两宋时,为辽、金统治,明朝时都城北迁,为充实京畿,大量移民至此,与当地居民通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通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滦县、滦南、昌黎、乐亭等诸县人文相通,水脉相连。因滦州隶属河北省唐山市,故又名河北皮影、唐山皮影。据记载,明中叶以前,滦州皮影戏还是一种传统的古典大影。所谓古典大影系指自古流传下来的影戏,其唱腔单调,乐器简单,雕刻粗陋,色泽不鲜明,因其影人高大,后人称为大影。直至明代万历年间的黄素志对其加以改进,并经过了三百年的发展,才成为今日的定型。黄素志也由此被公认为滦州影戏的创始人。皮影艺人表演皮影戏独特唱腔演唱至今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文学季刊》上发表的《滦州影戏》一文中载:“李脱尘君,平东玉田县人,是美以美会的传教士。他的故乡滦州影戏是非常盛行的。李君幼年因乡人习此业的很多,遂种下很深对滦州影戏的嗜好,传教余暇即专心致力在这方面。后来辞掉传教职务,遨游华北各省,考察滦州影戏的状况……家藏影戏剧本百余种,大半为外间所不易见到者。尚有《影戏小史》一册,尤可珍贵,乃影戏先进安心斋手定稿本……”据《影戏小史》记载,黄素志是明万历年间滦州人,生卒年不祥,虽家境贫寒,却博学多才,擅长书画,尤精通雕刻。他十年寒窗苦读,考中秀才。多次赴京应试,但屡试不第。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年)他又一次赴试落第,自觉无颜回归故里,遂游学关外,设馆教读。在以后的岁月里,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启迪了黄素志的灵感,成就了他的艺术贡献。其编有反映东周列国故事的《望儿楼》等剧本。初期,用厚窗纸剪成人形染上颜色,耍弄表演。因纸人易坏,不透明,后采用其学生裴生的主意,用羊皮刮净毛血,雕成影人,以色彩装饰,并把影人形象加以改进,演唱腔调采用明代四大声腔之一—流行于民间的弋阳腔(也称高腔),并将其与地方民间俗曲结合,加之唱词、说白采用方言土语,演唱通俗易懂。经过黄素志的创作,滦州影人的刻制由牛羊皮改为驴皮,尺码缩小为一尺左右,用细长圆滑的高粱秸秆(滦州俗称“箭杆儿”)操纵,并将影人造型创新: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阳刻素面代表正人君子和贞节烈妇,粗眉环眼及阴刻赘肉横生的脸谱象征奸邪恶霸,龇牙咧嘴眼眶外加白圈代表趋炎附势或诙谐滑稽之徒,从而形成滦州皮影典型的“通天鼻,眉线高挑,眉梢弯曲回收与细长的丹凤眼相连,樱桃小口,下巴尖翘,五分脸,七分装”的审美效果。而影戏演唱的内容也得以升华,文辞典雅,通俗健康,借史讽今,针砭时弊,达到济世救人、启发民智、寓教于乐的目的。不久,黄素志在影戏表现形式上又做了一番改进。据说北方皮影戏剧本的唱词格律和说白上的“诗”“念”都是他创造出来的。这种带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格的艺术,初称“宣卷”,继称“影戏”,后人把黄素志所创造的影戏称为“滦州皮影”。由是真正意义上的滦州皮影从经诞生,并演变成普及东三省、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北方多数地区的大型民间艺术剧种,它的影响遍及冀东、东北各地。顾颉刚就在《滦州影戏》中记载:“原本影戏自黄先生发明(实际上是传播和改进)以后,传者很盛,数十年后势力遍东省……及到满清入关以后,影戏也就随了进入北京……无论朝野都不能例外,不久以后影戏就布满了各地。”清代雍正年间,滦州影戏的艺人开始吸收昆曲,乾隆末年添加四弦琴。清道光年间,乐亭县小高庄高述尧着手改革滦州影戏,改造音乐,创作剧本,使滦州影戏走向一个新的阶段—乐亭影戏阶段。乐亭影戏具备了独备特色的音调唱腔—滦州影调,它是在吸收了乐亭境内的民歌、民谣、俚曲、叫卖、哭丧调等乡土音调基础上形成的。清末民初时,乐亭县有40多个影戏班子。河北滦州影戏由创始、演变,直到清代发展到全盛时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老四大部”影经,这四大部影经即《双失婚》《金石缘》《五峰会》《镇冤塔》(一说《破洪州》)。皮影戏《五峰会》的故事,就发生在蓟县白涧镇庄果峪村南五峰山下。北宋神宗皇帝赵顼在位期间,奸相沈恒威与庄果峪村南宝龙山甘香寺和尚勾结,利用北国珍珠娘娘谋害神宗,忠臣镇西侯曹国丈巧设民间花会救驾,由此写出了一段皮影戏《五峰会》的故事。直至今天,它仍然被皮影戏艺人们热情演绎着。怀抱月琴,手挑皮影,在幕后的灯影里用柔情的唱腔,将人生的苦乐沧桑细细地吟唱。古朴的幕布后面,一个个精致的“剪影”在暖色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逼真,伴随着鼓声弦乐,一场场戏文传奇正在这里上演。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里,皮影艺术记录了各个时期的历史风貌。小小的皮影,诉说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变幻。“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出离合悲欢调,演出历代恶与奸。”泛黄的影布,舞动的影人。昔日辉煌的皮影戏,如今已定格为许多人心底珍藏的回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annanzx.com/lnxzp/155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