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宝,别署竹林,南山,年生于河北迁安,师从书画篆刻家古泥先生,荣宝斋画院程大利工作室画家,古泥美术馆副馆长,惠风美术馆艺委会委员,七羽书会会长,河北美协会员,河北书协会员,现居北京。
竹林先生
十日一石五日一水
近百年来,西风东渐,西洋绘画席卷整个中华,其势汹涌,堪谓空前绝后。乃至建国五十年间,实具“传统意味的中国画”几乎被横扫的干干净净,无影无踪了。这股西风刮至今日,似乎随着国人的冷静,其势头也随之弱去了些。人们开始有所反思,不再如以前那样轻易否掉自己祖先留下的那些“东西”,这一点在所谓“七零”或“八零”后出生的人身上最为明显。这一代人不像前辈那般盲从,他们于狂热中更多一份冷静,也多了些思想。对传统他们往往采取“亲和”的态度,这一特性很容易让他们与传统接轨。我认为的青年画家刘洪宝正是他们中间杰出的一位。
洪宝来画院求学之前,已经很有些传统文化底蕴了。在他故乡师从当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古泥先生,随古泥先生研习书法篆刻及花鸟画多年。进京入程大利先生山水画工作室专攻山水,在他是个新的课题。他一进到工作室,即能与程先生的学术主张产生共鸣。很快在对传统的认知上有了更深层的感悟。于是潜下心来研究前贤墨迹。从龚贤四王入,继尔研究董其昌,然后上溯元宋诸大家。在荣宝斋画院一年的学习中,他虚心静气,“十日一石,五日一水”将自己定位于中国画的状态里。这种定力来自于他身上的慧根,洪宝对笔墨的感悟力是非常强的。但凡能认识到“十日一石,五日一水”的妙谛,中国画的门槛也就迈过去了一半。
纸本设色45×68cm
纸本设色45×68cm
程先生山水画工作室对学员有两点要求,一是强调笔墨;二是重视写生。强调笔墨则要求学员到传统中去找答案。要深刻领悟“中国画舍笔墨內美无他”这一东方美学准则!要求学生要以传统的书法用笔注进画笔中,且书法研习不可一日间断或缺。重视写生既外师造化时让学员面临自然山川直接以笔墨“摄取”把自然山川转化为笔墨山川,重要的是把传统笔墨消化于写生当中,既不能失去笔墨意味,又要有写生所赋予的气韵生动。洪宝第一次去燕山写生时,开头几天有些不知所措,我告诉他当以传统山水“皴法”的目光去审视摄取眼前的自然山水。以勾勒线条为主心骨,夺山川之大势,未可枝枝节节为之矣。他当即就找到了契入点,愈画愈有了兴趣。从燕山归来,他结合写生新得,画了几幅山水条屏,画面漾溢出他的才华和灵气。
纸本设色45×68cm
纸本设色45×68cm
中国山水画,根本有别于西洋风景油画,它重在笔墨之体现,追求山水的神韵而不斤斤于面式表达,更于形似之外而求笔墨的“品格”。早从五代就已经强调“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画者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深山之巅。师造化不徒为表面技术之事,乃为其修养人格,陶冶性情之终身课业。洪宝经过临摹“传统”进而深入到自然当中,以笔以墨就景体验,尝以中锋屈铁为力,视一波三折为用笔金丹,有条不紊地朝着中国画笔墨规律探去,就能渐渐领悟到中国画是“先须有法,终须无法,先须求似,终须不似”的美学定律。
纸本设色35×45cm
纸本设色35×45cm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最忌“出脱”过早。山水画家个人面貌及风格的形成,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结果,千万不可刻意“超前制做”,过早脱化最是大病。宾虹老人给学生的书信中指道“研究必要探源溯流,法古人笔墨之精神,取造化之常变,开拓自己之胸襟,不必斤斤于面貌”,宾老这里讲的“面貌”就是所谓的风格与个性。“不必斤斤于面貌”就是告诫后学不可“求脱”太早。要追求大器晚成之道!
纸本设色35×45cm
纸本设色35×45cm
山水画家当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学习之目标。将“搜书奇峰打草稿”视为成长过程中的必须条件,洪宝同学以此观念勉己诫己,就一定能入山水画之正道矣!二零一二年夏
荣宝斋画院程大利工作室助教郭不
纸本设色35×35cm
纸本设色35×35cm
左起画家王志国先生画家刘爱文先生画家竹林先生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