倴城为滦南县城驻地,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被誉为京东四大名镇(开平、稻地、倴城、榛子镇)之一。向来就以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地理位置显赫而久负盛名。
单就这个“倴”字来讲,过去的字典里根本没有记录,带有这个字的地名,在全国恐怕也是独一无二,查看《现代汉语词典》,也就是一说:“倴城,地名,在河北”。除此别无解释。从这里来看,倴城的特殊意义也就是不一般的了。
旧时,倴城曾属滦州(后改滦县)管辖,年5月由滦县析出南部地区,以倴城为中心建立了滦南县,县城设立于此。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滦南县建制,倴城复归滦县管辖。年11月国家调整行政区划,撤销滦县建制,建立唐山市滦州区,倴城由滦县划归乐亭县管辖。年12月国务院批准恢复滦南县建制后,倴城仍为滦南县县城,一直到达现在。
清光绪年重修的《永平府志》、《滦州志》载,“在州南六十里,元将那颜倴盏屯粮处,今镇北遗址尚存”,《滦州志》闾芬沟考中也有这样记载“倴城为栖粮之所,渠帅那颜倴盏领之……城久圮,遗址尚存,城名城者,以此为据”。如此看来,倴城是因元将那颜倴盏曾在此地屯粮草而得其名。
那颜倴盏,是元初有名的大将,又名塔察儿,蒙古兀慎氏·博尔忽(成吉思汗母亲的养子)侄孙,自幼充成吉思汗宿卫,任火儿赤,他们占领金中都(北京)后,又任燕南大断事官,在准备南下攻击宋朝之时,那颜倴盏领命来这里驻扎,就将粮草囤积于此。
此时的倴城还没有名称,只是有座古城池,遗址在今倴城北部,也就是现在县四中所在地方。里面是一U形座北朝南土墙,墙高18.5—20.5米,墙底宽20.6—25.8米,顶宽10—12.6米,南北长.5米,东西宽米,全城占地平方米。墙体俱是用黄土夯成,内外无有一砖一石,实体坚固,虽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其形其状至今仍然可见。古城究竟形成于何时,并没有确切资料可查,只是从当地发掘出来的遗存文物确定,早在秦汉之时,这里就已形成人居群落。年,在古城内北侧,发现战国时期的刀币数十枚,东北角,发现很多汉代绳纹陶片和铜簇等。古城的周围,还发现多处文物古迹,如东距古城一公里处的新立庄汉代古墓群;城内以西千米处原滦南师范(现滦南二中)、石油库(现千禧小区)、粮食局(城市嘉园)三处汉代古墓;城区西南街的汉代古墓和陶井陶圈遗址。在这些古墓群和遗址中,出土了陶制鸡、狗、猪、灶、瓮和汉半两、五铢钱等。年,滦南县人民银行搞基建时,在中大街与文化路交叉路口清理出一通清乾隆三十六年()七月,为保护古城遗址而立的“共遵明禁”石碑,上有碑文“倴城,无城也。而以城名,且命名皆有所取。考倴之义,别无所据,忆昔有那颜倴盏者,元将也,岂此地之得名欤,抑得之传闻……”这段文字,更明确地说明了,倴城原系一座无名古城,虽早有居民居住,却始终没有名称。“倴城”之名,实是源于那颜倴盏在此驻扎而来。
这么一个无名之地,为何当时成了那颜倴盏的屯粮之所呢?究其来源,一是倴城(即古城)以北有一条璇河(通津河),即现在的北河,水源充足,水质清澈,可以满足人畜的生活饮用,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则是水路交通方便,它和北20公里的闾芬沟水流相连,闾芬沟又与滦河相通,滦河又紧连渤海,这样,粮草就可以可以通过水路,从四面八方直接运到城内,积存下来后以备战时应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地势较高,无有水患之虞。此处居于滦河下游,为“九河下潲”之地,在古代历史上,滦河下游屡屡发生改道,大小河流堤惗决口、酿成水患更是常见。但是,倴城(古城)却是始终安全无恙,从未发生过任何水灾。因为在广袤的近海平原上,倴城有史以来就是一个巨大土丘,高高隆起,由此向东、南、西、北,都是斜坡趋下,以城内的最高点与城北的通津河相比较,落差可达数米,与1.5公里的南面比较,能高出15米以上,所以,周围就是闹起多大水患,也不能对倴城形成水害威胁。因此,在民间,向来就有“气死龙王爷,淹不了倴城街”的谚语。据此,那颜倴盏在这里驻扎与屯粮集草,也就无可争辩了。如此说来,古城演变成“倴城”,既有其地势上的优越性,也有顺乎自然的必然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明清时期,倴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街上建有八个门。即老东门、大东门、小东门、西门、小西门、南门、小南门、北门,城内占地亩。尽管有门、有城,但这里并没有城墙环绕,这也成就了倴城这一独有的建筑特点。城内有东西街道两条,即今中大街、北大街;南北道路一条,即今文化路;丁字胡同两条,处于医院之间。中大街与文化路交汇处是城内最高地位,旧称“皋上”(高上之意)。到了清代以后,倴城这座古城,人口倍增,道路通达,商贸不断繁荣起来。据嘉庆年间编纂的《滦州志》记载:“倴城镇,在城(滦州)南六十里,有四门,乡关市廛(chan)齐整,商贾富庶,三八集日”。至此,倴城终于发展成京东四大名镇之一。
当时的倴城街上,店铺鳞次栉比,商号、粮栈、作坊、当铺等有30多家,在京、津、东北三省大有名气。其中的振兴号当铺、位于今成兆才大戏院所在地,坐南面北,五间门市,兼放高利贷,系倴城镇王官寨村曾任当时山东省财政厅长的王晓航,投资5万银元所开办,买卖兴隆,业务繁忙,前后经营30余年,直到年停业。还有两家大型专门盐店,专事供应各地民众食盐应用。分别坐落于南门外和北大街中段路北,业务也是相当繁荣。并有四家大烟馆、20来家俗称暗门子的妓院。
为了加强对这些商贸部门的管理,从清末就在娘娘庙后院成立一所“滦州商务会倴城分会”办公地点,内部设有几个部门,各司其职,负责收纳各项管理费用,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该商会于年春天解散。
旧历三八日为倴城大集,每逢集日,除街里店铺在门前摆摊设点以外,几大市场均分布于大街之外。如粮市、菜市、木材市、牲畜市、水产品市等。尤以牲畜市场最大,它坐落于大东门以外,到了集日,从早起两三点钟开始,本县、临近县和东北、承德等地的牲畜贩子以及诸多农民百姓,都赶着牛、马、骡、驴等大小牲畜,前来买卖交易。市场内,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人喊畜叫,其场面非常热闹。临到散集时,都已红霞满天、日落西山。
繁荣的经济,带动了文化的发展,解放前的倴城仅教授学生的私塾就有三所,基督教会办的“福音堂小学”、私立“民众小学”各有一所,还有一所民国二年()建立的国办小学,初时叫“倴城小学”,后改为“实验小学”。其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在文化娱乐方面,曾有小剧场、皮影社。小剧场为当时的艺人肖云霞、张玉舫、耿凤霞等轮流坐庄演出,皮影社系年由号称“皮影大王”的张绳五创办。这些文艺团体,逢年过节在城内演出,农闲时则到农村巡演。特别一提的是,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是倴城街上的庙会,从这天开始,唐山、乐亭等地的评剧名角名家,都是聚到倴城,或在剧场,或在街外搭棚,轮流演出各个评剧节目。此时,整个倴城街,已经打破集日的界限,各个市场全都开放,县内外的商家云集,摆摊设点,各种货物应有尽有。加之各行各业的杂耍艺人,跑驴的、扭秧歌的、耍杂技的、变戏法的、拉洋片的等,真是五花八门,行行不少。前来赶庙会的人们,除了本地人员以外,临近县的也不少,人们穿戴整齐,坐车的、骑马骑驴的、走着的,都是兴高采烈地赶赴庙会。这种活动一直延伸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
文化活动繁荣的另一标志就是,随着佛教文化的兴起,倴城街上建起诸多庙宇,成了轰动一时的名胜古迹。当时有名的庙宇有,城东南角的寿圣寺,东门外的二郎庙、真武庙,西门外的老爷庙(关帝庙)、财神庙,南门外的老母庙(观音庙),北门外的天齐庙,城内自西向东的马神庙、玉皇庙、文昌宫、娘娘庙、三官庙。这些庙宇内部,多有各种文物古迹。关帝庙影壁上的犀牛望月和庙前的银杏树、娘娘庙里的一步三座塔、寿圣寺山门外的八棱碑、马神庙马神座下的响水井、二郎庙会走的大铁钟、北古城的金鸡夜鸣钟、东门里的拴马庄。这些文物古迹,每件都有一个的神话传说,每个传说都带有非常精彩的风趣情节。遗憾的是,这些古迹,随着历史的进展,城区的变迁,建筑物的增多,都没有逃脱拆除、毁坏、遗失的命运。
现在的倴城,马路宽敞,高楼林立,小区丛生,公共设施齐全。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商家超市,完全将过去的旧面貌荡涤地一干二净。除了原本就生活在倴城街上七旬以上的耆老们还能说出原有的一些面貌外,其他各个层次的人们,恐怕就知之甚少了。
张浩洪谢谢打赏